初夏清晨6时许,一辆带有警示标识的操作车停在了中山市沙湾路的一口泛臭深井旁,几名工人熟练地竖起临时围挡,为一场管道的“微创手术”做好准备。“修地下管道不挖路?这能行吗?”比起往常道路开挖进行管道修复的“大阵仗”而言,无须占道拦路的“小手术”显得格外不起眼,在附近晨练的居民不禁发出质疑。
由中交二航局合作单位——深圳市巍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中山市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管道检测与修复项目”早在2019年就已经启动管道检测工作,在中心城区10条河涌范围内完成长达57.7公里的管道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对“病害点”展开修复,以保证截污效果不打折扣。
为方便在车水马龙的主城区里进行大规模的管道检测与修复工作,CCTV检测法与非开挖修复管网新技术组成的“微创手术”应运而生。
CCTV检测机器人可以为“手术下刀”提供精准的位置。有着瓦力式外表的它,约20厘米高,有强劲的动力性能和越障能力,能在复杂的管道内自由爬行,前后“探头”可以720度旋转、变焦并自适应光源,准确地检测到管道内的各类情况,并将画面同步传送到地面操控台。高效率、高精准度、高安全度的“技术范”让它成为管道检测的“宠儿”。
当工人们完成检查井的摸查、排水、管道清理清淤等工作后,水位不大于管径的20%且不高过20公分时,CCTV检测机器人便可“上场干活”了。
通过吊绳,机器人安全降落到井底,缓慢行走在“危机四伏”的漆黑管道内,通过它的眼睛可以“看到”管道脱节、渗透等现象。技术员陈超将这些原始图像记录存储下来,并进行管道缺陷编码和抓取缺陷图片,由第三方检测机构现场出具检测报告。
“这些管道由于长期的满负荷工作已经伤痕累累,若不能得到‘救治’,将无法再进行污水收集工作。”巍特生产经理陈超指着其中几处被刺穿的管道说道。
“玻璃纤维布上涂抹上树脂,是修复管道的良药。”技术员廖维刚介绍,将树脂均匀涂抹到玻璃纤维布的两面,来回折叠三层后,如同一张超大型“膏药贴”。工人熟练地选用合适的修复气囊,将“膏药贴”缠绕在气囊上,由CCTV检测机器人牵引到达“手术”指定位置。
在管道内,逐渐充气的气囊开始鼓胀,内衬卷材逐渐贴紧管壁,确保卷材能覆盖到“伤口”。一小时后,气囊泄气,可以看到修复后的伤口接缝平顺,管道内没有明显湿渍,内衬层也未发生空鼓、裂纹等现象,前后仅一个多小时,便完成这场“微创手术”!
“这种新工艺叫局部树脂原位固化法,它针对性强,就像打补丁。以这段管道为例,如果使用传统工艺,从管线探查到开挖铺设新管、恢复地面,至少需要15天时间,而采用非开挖新技术施工,即使使用耗时较长的速格垫整段修复来计算,最多也只需要1天时间。”项目副总工蔡磊笑道。
中心城区十条河涌区域内大约有12.2公里管道需要修复,管径从300毫米至2000毫米不等,最深的管道埋深达到了12米,尽管状况各异,非开挖技术都可以进行修复。
在白沙湾工业明渠附近的管道修复中,除了采用局部树脂原位固化法外,还实施了紫外光原位固化法、速格垫整体垫衬法。“在实际施工中,我们将根据现场情况运用到其他非开挖先进技术,这十条河涌的管道修复是一场‘综合型手术’。”廖维刚解释道。
“如果遇到更严重的功能性和结构性缺陷的管道,我们会采取胀管法进行原位替换,在非开挖的前提下通过破碎已有的旧管道来更换一个直径与之相等或更大的新管道。”
相较于传统管道修复工艺,绿色高效的非开挖管道修复施工得到了周边居民的大力点赞与高度认可。截至目前,白沙湾工业明渠、渡头涌“带病”管道已得到修复,在明年春天到来前,清澈干净的水体将与中山市民见面。